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是铜陵市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学院坚持立足铜陵、服务皖江、面向长三角的办学定位,把服务铜陵市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作为立校之基、强校之要,逐渐形成以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为主体,“中高职衔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继续教育”纵向贯通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先后成为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院校、全国首批1+X证书试点院校、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安徽省校企合作示范校、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校、“专升本”联合培养校、安徽省“双高计划”学校建设单位、安徽省“双特色”项目建设单位。
学院占地860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含在建),现有全日制高职(专科)在校生数1.5万余人,联合培养本科生230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61人,其中高级职称133人、省级“双师型”教师189人;拥有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省级专业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技能大师、省级教坛新秀等47人(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学院下设铜陵开放大学、管理系、经贸系、医学系、护理系、信息工程系、艺术传媒系、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基础部、思政部、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12个教学单位,铜陵市护理院(阳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直属事业单位,铜陵第四人民医院1个直属附属医院。高职开设40个专业,包括2个国家级专业、2个央财支持建设专业、2个省级“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8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14个省级特色品牌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形成“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康宁养护、文化创意、互联网+商贸”等五大专业群。高职报到率保持在93%以上、报到人数稳定在 5000 人左右;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达92%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始终保持 90%以上。
学院以党建为统领,坚持立德树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旗帜鲜明加强政治建设,坚定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筑牢建强思想阵地,使党的领导覆盖办学治校各领域、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融入人才培养各方面。着力提升基层党建质量,实施“1357”工程,教师“双带头人”全覆盖。深入构建高质量思政工作体系,不断增强思政工作时代感、吸引力,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联合成立铜陵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顺利通过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总结验收。
学院以服务为使命,深化产教融合。坚持服务区域重大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常态化走访调研产业企业的工作机制,持续扩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专业建设,应用电子技术成为国家骨干专业,铜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成为全国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电气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2个专业获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紧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方向,完成智能控制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作技术等10个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探索积累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经验,巩固与铜陵学院“专升本”联合培养规模,首批遴选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6个专业作为本科职业教育专业重点培育。
学院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双元育人。持续深化招生就业联动、实训实习一体,现有1座公共实验实训中心、1座生产性实训中心、1座创业孵化基地和189个校内实训基地,联合省内外知名企业共建20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个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实训中心。牵头共建铜陵市域产教联合体、新材料职业教育集团、高端化工材料产教融合共同体。在铜陵市与铜陵有色等30余家企业开展共同培养,入选安徽首批现场工程师培养、现代产业学院项目。
学院以师资为保障,打造德能“双师”。坚持“送、培、赛、训、带、引”六字方针,着力建设高素质创新型“双师”队伍,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纳入教师成长成才全周期、评价考核全过程。全面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全员轮训制度,专业课教师每年至少在企业实践1个月。立项安徽省唯一的文旅部旅游大类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项目。教师教科研水平稳步提升,近三年学院获批有25个省级科研项目、34个省级教研、授权专利14项。
学院以质量为根本,提升育人水平。以“双高”建设为统领,全力推进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重点任务,获批7项重点任务。近三年,学生在各类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获省部级以上奖项350余项,其中2024年,学生获国际级奖项2项,国家级奖项16项,四大“国赛”加权得分位列全省第11名。聚力服务铜陵人力资源提升,年均开展继续教育、技能培训1.5万余人次。开放大学以学历继续教育为主体,不断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老年开放教育、社区教育。培训部是人社部门批准的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挂牌成立铜陵工匠学院、铜陵民政开放学院,拥有高级工培养资质,可培训鉴定项目70余项。